在大邑縣 江鎮,唯一的一所學校———江
  鎮學校坐落在山坳之中,雖山清水秀,但比起平壩區的學校來說,各種條件實在要差一點。
  在這裡,49歲的陳樹新老師已經堅守執教27年之久,放棄過多次調到平壩區學校的機會,卻願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步行五六個小時山路勸輟學孩子入學,“我就是想讓山區的孩子有盡可能多的入學機會”。“成都市第一屆‘星巴克園丁’獎”、“成都市化學骨幹老師”、“大邑縣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是對陳樹新老師這27年堅守的最好褒獎。
  傳播知識 扎根山區27年
  1987年8月,師範學校畢業後,陳樹新被分配到
  江鎮學校任教。這一去,他就在 江鎮獃了27年,從一個青春少年步入了中年,到現在,他的女兒都已經參加工作了,他都沒有離去。
  這27年裡,陳樹新先後承擔過高中、初中化學教學任務,探索不息、思考不斷,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教學“資本”,成了大邑縣化學學科領頭人,不少平壩區學校都曾向他伸出過橄欖枝。“這裡的山好、水好、人好,孩子們的感情很純真。”然而,一看到山區孩子純真可愛又渴求知識的眼神,陳樹新的心就忍不住揪痛,不忍也不願說“離開”二字。最終他未接受任何一所平壩區學校的邀請。
  對家裡來說,陳樹新的選擇其實並不好。陳樹新的愛人同在 江鎮學校做後勤工作,他的父親則住在大邑縣城的家裡,已經年過8旬,又患有老年痴獃,對時間都有些模糊了,時而半夜三四點就以為天亮了,時而又在白天執行晚上的作息安排。“好在,他老人家還能自己用電飯煲煮飯。”平時,陳樹新就安排在縣醫院工作的女兒常回家照顧爺爺,自己則在周末的時候趕回縣城,給父親洗頭、洗澡,準備好一周的食材,又匆匆返回江鎮,完成在學校的工作。
  江鎮學校校長牟罡在學校工作兩年時間,先是感嘆於陳樹新在校工作的兢兢業業,後來聽說了他家的情況,忍不住感慨:“陳老師能在這裡工作27年,實在不容易!”
  步行五六小時 勸回輟學兒童
  江鎮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附近幾個鄉鎮的學生都在此上學,大部分學生都住在山區,離學校最遠的有30多里山路,且山上交通不便,全靠步行。由於條件限制,山裡不少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受到“讀書無用論”影響或家庭條件限制,在本世紀初,這一片區曾有過不小的輟學潮,孩子們不願意或難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看到這樣的情況,陳樹新急了,那麼小的孩子就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們的未來怎麼辦呢?陳樹新決定去家訪,一個一個地勸說輟學的孩子回校。一個叫汪小梅(化名)的女孩住在離學校10多里的山上,走路到學校需要1個半小時,由於基礎差,她產生了厭學情緒,在初一結束後就不再願意回學校上課。“你為什麼不願意上學呢?學習跟不上,老師可以幫你啊!”陳樹新兩次到她家裡,從輟學原因說起,談到未來、談到理想,成功勸說汪小梅回校完成9年義務教育。汪小梅回校以後,陳樹新又繼續鼓勵她,和她商量著制定了學習計劃、學習目標,幫助她一步一步提升成績。初中畢業以後,汪小梅繼續上了職業技術學校,學到一技之長。
  陳樹新回憶說,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他的周末時間大部分都消耗在家訪上,有時,一次家訪花在路上的時間就要五六個小時,“沒有統計過勸回來好多娃娃,總之,勸回一個少一個(輟學娃娃)”。近些年來,輟學的情況少了,陳樹新的家訪還在繼續,只是將家訪的內容換成了免費的教學輔導。
  嚴謹治教 與青年教師同進步
  宋志明老師是2006年到 江鎮學校工作的,剛教學不久,他就和陳樹新“師徒結對”。在結對過程中,在自己繁重的教學任務之外,課前,陳樹新邀請結隊的青年教師一起備課,將自己對化學教材體系的分析、積累的教學經驗分享給青年教師;課中,他每天都要抽出時間到結隊的青年教師課堂上聽課;課後,他又主動與上課老師探討得失,幫助他們提升。宋志明說,自從“師徒結隊”以來,自己所帶班級的學科成績扶搖直上,現在基本保持在全縣中上水平。
  遇到有培訓學習的機會,陳樹新不僅自己一絲不苟地參加,在培訓學習完後,還將學習到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的心得體會與學校的老師們分享。 江鎮學校教務處的老師曾評價,陳樹新參加學習培訓後整理出的學習材料,是該校老師繼續教育最好的參考材料。
  陳樹新自己的教學工作也沒有落下,不僅教學成績優異,與學生的感情還非常深厚,他的辦公室成了學生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即使他不任教班級的學生,也常常到他的辦公室,或請教問題,或談談心,遇到假期,不少已經畢業的學生還會回校看望他。今年剛從江鎮學校畢業的學生李建英只在陳樹新的班上學習了一個學期,卻不忘給他彙報中考成績,“和陳老師交流,有做朋友的感覺。”成都商報記者 劉友莉 攝影報道  (原標題:27年 他把青春獻給山區教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35joplz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